俄乌战争之美国战争经济学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课题组
编者按:俄乌战争呈现的美国战争经济学,是一套将地缘政治竞争与经济利益获取紧密结合的战略体系。这种经济学不仅关注如何在战争中削弱对手,更注重如何将战争转化为强化自身全球霸权地位的机会。其实质是将军事冲突纳入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再生产过程。全文8577字,由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课题组原创供稿。
摘要与提纲
《俄乌战争之美国战争经济学》主要内容与提纲摘要如下:
一、美国军工复合体:战争经济的核心引擎:分析美国军工产业在俄乌战争中的收益模式和战略调整,使用数据说明军火销售增长和产业扩张。
二、能源战略:替代俄罗斯供应与全球市场重构:探讨美国如何利用俄乌战争抢占欧洲能源市场,分析能源贸易增长和战略收益。
三、金融制裁:武器化的美元霸权:阐述美国如何通过金融制裁打击俄罗斯经济并巩固美元霸权,分析制裁的双重影响。
四、乌克兰资源:潜在的经济补偿与战略要价:揭示美国在乌俄战争中对乌克兰资源的觊觎和控制,分析资源战略的长期意图。
五、战争经济学的双面效应:收益与风险并存:评估美国战争经济学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分析其双刃剑特性。
俄乌战争之美国战争经济学
李桂松
2025年9月29日星期一
导读:美国战争经济学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战略布局,将军事冲突转化为多重收益渠道:军工复合体通过武器销售获得巨额利润;能源产业趁势抢占欧洲市场;金融体系进一步强化美元霸权;同时通过资源与地缘政治要价实现长远战略布局。这种战争经济学不是简单的"发战争财",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其本质是将战争纳入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再生产体系。
一、战争背后的经济逻辑
俄乌战争作为21世纪欧洲大陆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军事冲突,表面上是一场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领土主权争端,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更是大国博弈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在这场持续数年之久的冲突中,美国作为乌克兰最大的后方支持者,其行为模式与战略决策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战争经济学"逻辑——即在确保地缘战略利益的同时,将战争转化为实现经济利益与巩固全球霸权的契机。
美国战争经济学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战略布局,将军事冲突转化为多重收益渠道:军工复合体通过武器销售获得巨额利润;能源产业趁势抢占欧洲市场;金融体系进一步强化美元霸权;同时通过资源与地缘政治要价实现长远战略布局。这种战争经济学不是简单的"发战争财",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其本质是将战争纳入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再生产体系。
本文旨在通过多维度解析美国在俄乌战争中的经济战略与收益模式,揭示现代战争中经济与战略深度交织的复杂图景。通过分析军工产业、能源战略、金融武器化及资源控制等多个层面,勾勒出美国"战争经济学"的全貌,并评估其短期收益与长期成本,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当代国际关系中战争与经济之间日益复杂的共生关系。
二、美国军工复合体:战争经济的核心引擎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由国防部、军工企业、国会及智库组成的强大利益集团——在俄乌战争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并成为这场冲突中的直接经济受益者。战争创造了持续的武器需求,而美国通过巧妙设计的援助与销售机制,确保了军工利益集团能够从中获取稳定而丰厚的回报。
(一)武器销售与援助模式的转变
俄乌战争初期,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主要以直接军事援助形式出现。根据统计,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至2025年1月,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总额达669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标枪"反坦克导弹、"海马斯"火箭炮等先进装备。这种直接援助模式虽然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力,但也引起了国内对于财政负担的质疑。
随着战争持续,美国的援助模式发生了战略性转变。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签署了新协议,转变为由北约成员国采购美国武器再转交乌克兰的模式。这一转变标志着美国对乌军事支持从"援助"转向"交易",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经济学逻辑。北约国家成了"买单主力",而美国军火商则坐享其成。一位前白宫官员私下表示:"这种模式更可持续,美国纳税人不用直接承担成本,军工企业却能获得稳定订单。"
这种模式转变带来的经济效益立竿见影。主要军工企业如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等公司的股价在政策转变后平均飙升28%,订单数量达到历史高位。军工企业生产线全面加速,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车间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工人24小时连轴转以满足激增的需求。
(二)欧洲的"被迫买单"与美国的双重收益
在美国新的武器转让模式下,欧洲北约成员国承担了大部分军事援助成本。数据显示,德国在2025年8月单独拨款5亿美元采购"爱国者"导弹系统;北欧三国在9月联合下单5亿美元军火;德法意荷四国更联合下单10亿美元军火。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统计显示,欧洲国家实际承担的对乌军事支持费用已超过美国,且其中大部分为需要偿还的贷款。
欧洲的"被迫买单"引发了内部强烈不满。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外,抗议者举着"要面包不要坦克"的标语;巴黎街头,出租车司机抱怨燃油价格又涨了20%。一位法国官员私下抱怨:"我们既要应对国内通胀,又要为千里之外的战争买单。"这种矛盾反映了美国如何成功将战争成本转嫁给欧洲盟友,同时确保自身经济利益。
表:美国主要军工企业在俄乌战争期间的业绩增长(2023-2025年)
公司名称 | 股价增长 | 订单增幅 | 主要供应武器 | 受益特点 |
洛克希德·马丁 | 28% | 35% | HIMARS、标枪导弹 | 精准武器需求激增 |
雷神技术 | 22% | 30% | 爱国者导弹系统 | 防空系统优先 |
诺斯罗普·格鲁曼 | 19% | 25% | 指挥控制系统 | 信息化战争受益 |
通用动力 | 15% | 20% | 装甲车辆、弹药 | 常规武器补充 |
(三)军工复合体的政治影响力
美国军工复合体在俄乌战争期间不仅获得经济收益,还进一步巩固了其政治影响力。军工企业通过政治行动委员会(PAC)的捐款、游说以及离任官员"旋转门"等方式,持续影响美国对外政策走向。数据显示,2024年主要军工企业在政治游说上的支出超过1.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这种影响力直接反映在美国的乌克兰政策上。尽管共和党内部分议员以财政压力为由叫停直接援助,但对武器销售模式却一致支持。特朗普本人也从不掩饰对军火商的支持,在记者会上得意地表示:"我们的工厂现在24小时连轴转。我们清空了库存,赚足了钞票,还不用自己买单。"
军工复合体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对战争叙事的塑造上。主流媒体频繁出现军工企业高管和智库专家的访谈,强调支持乌克兰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性。这种叙事巧妙地将企业利益包装为国家利益,为持续战争创造了舆论基础。
三、能源战略:替代俄罗斯供应与全球市场重构
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市场震荡,为美国能源产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欧洲各国为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纷纷转向美国寻求替代供应,使美国一跃成为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关键角色。这一转变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更重塑了全球能源地缘政治。
(一)美国能源出口的爆发式增长
在俄乌战争爆发前,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能源供应国,供应了约31%的欧盟原油进口和近45%的天然气。战争及随后对俄罗斯的制裁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欧盟先后实施了禁止进口俄罗斯海运原油(2022年12月生效)和限制精炼石油产品(2023年初)等制裁措施,导致欧洲面临巨大的能源供应缺口。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页岩油产量和蓬勃发展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基础设施,迅速填补了这一缺口。数据表明,美国对欧洲的原油出口从2021年的约60万桶/天激增至2023年的近185万桶/天。同样令人瞩目的是液化天然气贸易——美国对欧洲的LNG出口从2021年的约24亿立方英尺/天增至2023年的超过70亿立方英尺/天,使美国成为欧洲最大的LNG供应国。
这种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美国对欧洲的原油年出口价值在2023年达到500-600亿美元,而LNG出口则贡献了另外400-500亿美元。这些收入大部分流入美国能源公司的利润表,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切尼尔能源等主要能源公司均报告了创纪录的利润。
(二)能源基础设施的扩张与战略布局
为满足持续增长的欧洲需求,美国能源公司加速了LNG出口终端等能源基础设施的扩张。路易斯安那州的Calcasieu Pass 2(CP2)项目、德克萨斯州的Golden Pass项目——后者由埃克森美孚和卡塔尔能源公司共同投资——均在加速推进。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数万个建筑和工程工作岗位,还确保了美国在未来几十年内维持全球能源领导地位的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在紧急建设再气化终端,以接收更多的美国LNG。德国——此前严重依赖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在创纪录的时间内建造了其第一个LNG接收站。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期,欧洲的再气化能力增加了35%,进一步推动了对美国天然气的需求。
美国政府积极支持这种基础设施扩张。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公开表示,欧盟可在6至12个月内彻底摆脱对俄天然气依赖,并呼吁进一步提前禁运时间表。特朗普政府将能源出口定位为国家安全工具,强调美国能源在保障盟友安全方面的战略作用。
(三)能源地缘政治的重构
美国能源在俄乌战争中不仅扮演供应角色,更成为地缘政治工具。通过替代俄罗斯能源,美国削弱了莫斯科对欧洲的影响力,同时增强了自身在欧洲事务中的话语权。能源供应的转变使欧洲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依赖美国,重塑了跨大西洋关系的动态。
欧盟在2025年9月决定将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口禁令的实施时间从原计划的2027年底提前至2027年1月1日,比原计划提早一年。这一决定背后,美国的压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在声明中明确表示:"俄罗斯资助俄乌冲突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能源出口。"
然而,这种能源转型并非没有代价。欧洲为美国LNG支付的价格远高于之前的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使欧洲工业面临成本劣势。同时,欧洲能源价格的上涨也加剧了通胀压力,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据估算,欧洲家庭2023-2025年间平均能源支出上涨了40-60%,部分低收入家庭陷入"能源贫困"。
表:俄乌战争前后欧洲能源进口结构变化
能源类型 | 前主要供应国(2021) | 份额(2021) | 现主要供应国(2025) | 份额(2025) | 价格变化 |
管道天然气 | 俄罗斯 | 45% | 挪威 | 35% | +180% |
LNG | 俄罗斯、卡塔尔 | 28% | 美国 | 45% | +150% |
原油 | 俄罗斯 | 31% | 美国、挪威 | 52% | +75% |
煤炭 | 俄罗斯 | 30% | 美国、澳大利亚 | 40% | +120% |
四、金融制裁:武器化的美元霸权
俄乌战争中,美国发动了史上最大规模、最复杂的金融制裁行动,将美元和国际金融体系转化为一种战略武器。这些制裁旨在削弱俄罗斯继续战争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美元在全球金融中的核心地位,为美国带来了独特的金融权力收益。
(一)制裁架构与实施机制
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采取了多层级架构,包括:(1)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资产;(2)将主要俄罗斯银行逐出SWIFT系统;(3)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实施价格上限;(4)对俄罗斯个人和实体实施针对性制裁;(5)对与俄罗斯贸易的第三国实施二级制裁威胁。
这些措施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冻结俄罗斯近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一行动标志着美国将国际金融体系全面武器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储备管理的风险计算。俄罗斯央行行长纳比乌林娜称此举为"金融恐怖主义",并表示这破坏了全球对美元和美国国债作为安全资产的信心。
另一关键措施是将俄罗斯银行从SWIFT系统中移除。SWIFT——总部位于比利时的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是国际金融交易的核心基础设施。将俄罗斯排除在外,迫使该国寻求替代方案,包括加速其自建的SPFS系统(金融信息传输系统)与外国系统的连接。然而,这些替代方案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SWIFT的功能。
(二)制裁的双刃剑效应
制裁在重创俄罗斯经济的同时,也对美国企业产生了反噬效应。根据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RDIF)首席执行官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的估计,美国对俄制裁已导致美国企业蒙受3000亿美元巨额损失。这一数字"几乎与西方冻结的俄央行资产相当"。
损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公司在俄罗斯市场的业务损失,包括能源、科技和消费品公司;二是因俄罗斯反制措施导致的机会成本。例如,俄罗斯禁止向"不友好国家"出口关键原材料,影响了全球供应链。
这种反噬效应引发了美国商界的反弹。特朗普在G7峰会期间明确表态,称美国将暂缓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并强调"限制措施已使美国损失数十亿美元"。他指出,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乌克兰问题,而非延续经济对抗。这一立场反映了美国商业利益集团对持续制裁导致损失扩大的担忧。
(三)美元霸权的强化与挑战
对俄金融制裁在短期内意外强化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制裁展示了美国控制全球金融通道的能力,迫使各国在与俄罗斯交易时更加谨慎,以免触犯美国制裁。这种"长臂管辖"实际上巩固了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从长期看,金融制裁也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进程。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加速了本币贸易结算系统的开发和使用。金砖国家组织推出了旨在减少对美元依赖的共同支付系统。截至2025年,全球使用本币结算的贸易比例从2021年的5%上升至15%,虽然美元仍占主导地位,但下降趋势已经显现。
这种双重效应构成了美国金融战略的基本困境:短期展示金融力量带来的收益,可能以长期削弱美元地位为代价。正如兰德•保罗参议员在专栏文章中指出,若国会提出的严厉制裁法案通过,美国将成为"经济和战略上受损最严重的国家"。
五、乌克兰资源:潜在的经济补偿与战略要价
美国在俄乌战争中的投入并非纯粹的无私援助,其战略考量中包含对乌克兰丰富自然资源的长期利益觊觎。这种资源战略不仅可能为美国军事支持提供经济补偿,更反映了对未来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的争夺。
(一)乌克兰的资源潜力与战略价值
乌克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稀土元素——一组对现代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国防应用至关重要的17种元素。评估表明,乌克兰的稀土储量可能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包括锂、钶、钽、钛等关键矿产。这些矿产对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智能手机和军事装备的生产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稀土市场由中国主导,约占80%的产量。乌克兰的资源潜力为美国和欧洲提供了多元化供应的机会,减少对中国稀土的战略依赖。特朗普在今年2月提出用乌克兰稀土矿产抵扣军援的想法,指出:"乌克兰地下埋着价值1万亿美元的稀土,够我们赚回本。"
除矿产资源外,乌克兰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战前,乌克兰是全球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第三大谷物出口国。对全球粮食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黑海沿岸农业用地,也是长期经济利益的潜在目标。
(二)资源抵押的谈判与协议
根据曝光的协议草案,美国要求乌克兰出让矿业开采权作为军事援助的回报。这些草案要求乌克兰向美国公司开放其关键矿产部门,包括提供优惠的开采权和出口许可。分析人士指出,这实则是要掌控关键矿产供应链。
2025年2月19日,特朗普在与泽连斯基政府的通话中公开指责乌克兰政府"搭便车"。随后曝光的协议草案明确要求乌克兰出让矿业开采权,以换取持续的军事支持。这种将军事支持与资源准入挂钩的做法,引发了伦理争议,被批评者称为"21世纪的新殖民主义"。
乌克兰政府面临艰难抉择:为获得生存所需的军事支持,不得不出让关键国家资产。一位乌方官员在听到特朗普的要求后,气得"摔了茶杯",反映了这种谈判中的情绪张力。然而,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乌克兰,几乎没有多少谈判筹码。
(三)长期战略布局与地缘经济考量
美国对乌克兰资源的兴趣超越短期经济收益,更多体现为长期战略布局。通过获取乌克兰资源开采权,美国可以:(1)确保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安全;(2)维持在高科技产业的领先地位;(3)削弱中国在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4)加强对欧洲产业发展的影响力。
乌克兰位于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地缘经济争夺的关键地带。控制乌克兰的资源流向,等同于掌握了影响未来欧洲产业发展的杠杆。正如布鲁金斯学会专家所言:"这场冲突正在重塑全球军贸格局,而美国无疑是最大赢家。"
对美国而言,乌克兰资源不仅是经济补偿,更是维持全球技术领导地位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战略工具。在这一意义上,对乌军事支持可视作对未来资源准入的长期投资,其回报将在战后地缘经济格局中逐步显现。
六、战争经济学的双面效应:收益与风险并存
美国从俄乌战争中获得的各类收益并非没有代价,其战争经济学模式同样面临内外挑战与风险。全面评估这种战争经济学的双面效应,有助于更客观理解其可持续性与长期影响。
(一)经济收益与战略优势
俄乌战争为美国带来的最直接收益体现在经济增长与就业方面。军工和能源行业的繁荣拉动了相关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估算,仅军工行业就在2022-2025年间新增了约35万个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共和党控制的州份。
在财政收益方面,尽管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但通过能源出口利润增长、军工企业税收增加以及转嫁成本给盟友,实际上形成了可观的净收益。智库估算显示,美国在俄乌战争中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1.7,即每投入1美元,可产生1.7美元的经济回报。
战略优势则更为深远:一方面,美国成功削弱了俄罗斯的长期挑战能力,另一方面则加强了对欧洲的影响力。欧洲对美国的能源和防务依赖显著加深,使美国在跨大西洋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同时,美国还通过战争检验了新武器系统的实战性能,获得了宝贵的作战数据。
(二)内部矛盾与风险累积
美国的战争经济学同样面临显著的内部矛盾。首当其冲的是财政负担问题——尽管大部分军事支出由欧洲承担,美国仍直接投入了174-18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些支出加剧了本已严重的联邦债务问题,招致财政保守派的批评。
其次是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战争收益主要流向军工和能源行业,而普通民众却要承担战争带来的通胀压力。生活成本上涨与实际工资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加剧了社会不平等。2024年的一项民调显示,62%的美国人认为"战争让大公司发财,普通人受损"。
此外,美国对俄乌战争的深度介入也带来了战略风险。一方面,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风险始终存在;另一方面,过度关注欧洲可能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应对中国挑战的能力与资源。这种战略分散可能危及美国长期国家安全利益。
(三)国际声誉与软实力损耗
美国的战争经济学行为也导致了软实力损耗。特朗普公开承认美国从战争中获利的行为,被全球媒体广泛报道,强化了"美国发战争财"的国际形象。今日俄罗斯等媒体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将"战争商业化”。
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美国的形象受到特别严重的损害。印度、巴西、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批评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对比此前中东和非洲冲突中的美国立场。这种批评导致全球南方在国际论坛上不愿配合美国主导的对俄施压。
甚至在美国的欧洲盟友中,也存在着对美国动机的疑虑。欧洲官员私下抱怨美国一边卖给欧洲高价天然气,一边通过军火交易进一步掏空欧洲财政。这种不满可能影响跨大西洋联盟的长期凝聚力。
表:美国战争经济学的收益与成本平衡表
维度 | 主要收益 | 主要成本/风险 | 净评估 |
经济 | 军工、能源行业利润增长 | 通胀压力、财政支出 | 显著正收益 |
地缘政治 | 加强对欧影响、削弱俄罗斯 | 与中国关系紧张、全球南方疏离 | 短期正收益,长期不确定 |
战略 | 检验新武器、强化联盟 | 战略分散、升级风险 | 负收益风险增加 |
软实力 | 展示领导力 | "发战争财"形象、双重标准指责 | 显著负收益 |
七、结论:美国战争经济学的未来走向
俄乌战争呈现的美国战争经济学,是一套将地缘政治竞争与经济利益获取紧密结合的战略体系。这种经济学不仅关注如何在战争中削弱对手,更注重如何将战争转化为强化自身全球霸权地位的机会。其实质是将军事冲突纳入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的再生产过程。
从目前趋势看,美国的战争经济学模式将继续演进,并可能呈现以下发展方向:
(一)战争商业化的加速
特朗普的言论——"我们没为这场战争花一分钱,所有装备都由别人支付"——标志着战争商业化逻辑的公开化与正当化。这种逻辑将盟友视为客户,将战争视为商机,将战略决策转化为成本收益计算。如这一趋势持续,未来美国介入国际冲突的方式将更多采用"外包"模式,即由盟友承担主要成本,美国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持。
这种商业化也反映在资源抵押模式上,将军事支持与资源获取直接挂钩。乌克兰案例可能成为未来干预的模板,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地区的冲突中。这意味着战争不仅要有战略回报,也要有直接经济补偿。
(二)联盟关系的交易化
美国战争经济学的另一个演进趋势是联盟关系交易化。传统基于共同价值的联盟体系正逐渐让位于基于具体利益交换的伙伴关系。特朗普要求欧洲为美国军事保护付费的言论,以及将北约承诺与支付能力挂钩的做法,反映了这一趋势。
交易化联盟虽然看似增加了美国的经济收益,但也削弱了联盟的稳定性与可信度。当盟友将美国视为交易而非保障时,他们也可能开始寻求其他合作伙伴,导致美国全球联盟体系的侵蚀。这种短期收益与长期影响力之间的权衡,将成为美国战略界持续辩论的焦点。
(三)多重平衡的挑战
美国战争经济学的实施面临多重平衡的挑战:一方面要在削弱俄罗斯与避免战争升级之间平衡;另一方面要在支持乌克兰与防止经济过度受损之间平衡;还要在短期收益与长期信誉之间平衡。
这些平衡中最关键的是能源领域的矛盾——乌克兰打击俄罗斯能源设施的行动虽能削弱莫斯科的战争能力,却可能推高全球能源价格,进而影响美国国内经济和特朗普的连任前景。正是这种矛盾导致特朗普在对乌支持上表现出暧昧态度。
美国战争经济学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能否在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间找到平衡点。过度强调短期经济利益可能损害长期战略地位,而过度关注地缘政治竞争又可能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成本。
俄乌战争中的美国战争经济学揭示了当代国际关系中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大国竞争中,战争已成为经济手段的延续,而经济又成为战争工具的延伸。这种战争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21世纪的全球秩序,也迫使各国重新思考国家安全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关系。对美国而言,战争经济学既是从俄乌战争中获利的战略工具,也是动摇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双刃剑。如何在道德与现实、短期利益与长期地位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美国未来数十年的全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