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俄乌战争之制裁与反制裁斗争

俄乌战争之制裁与反制裁斗争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课题组

编者按: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极限制裁,涉及金融、能源、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旨在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俄罗斯则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资本管制、去美元化、经济转型等策略予以回应。全文11874余字,由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课题组原创供稿。

关于《俄乌战争之制裁与反制裁斗争》主要提纲内容如下:

一、前言:制裁与反制裁重塑全球金融与贸易格局:介绍俄乌战争背景及制裁与反制裁斗争的重要性,概述论文结构和研究目的。

二、西方对俄制裁体系的多维构建:使用表格和分类方式介绍金融、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制裁措施,分析其机制和目标。

三、俄罗斯反制措施的演进与实施:分析俄罗斯的金融对冲、能源重组和产业调整策略,评估其效果。

四、制裁与反制裁的实际影响评估:通过经济数据和表格对比,考察制裁对俄乌双方、欧洲及全球的影响。

五、典型案例分析:详细探讨能源博弈、金融闪电战、技术封锁等关键案例,揭示制裁与反制裁的 dynamics。

六、制裁与反制裁斗争的启示与展望:总结斗争特征,展望未来趋势,提出对中国的政策建议。

七、结论:归纳主要发现,强调制裁与反制裁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俄乌战争之制裁与反制裁斗争

李桂松

2025年9月29日星期一

摘要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极限制裁,涉及金融、能源、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旨在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俄罗斯则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资本管制、去美元化、经济转型等策略予以回应。本文系统分析了制裁与反制裁的措施、作用机制、实际效果及影响,并展望未来趋势。研究表明,制裁虽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压力,但未达西方预期效果,俄罗斯通过多方面的应对策略展现出较强的经济韧性。这场制裁与反制裁斗争重塑了全球金融与贸易格局,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前言:制裁与反制裁重塑全球金融与贸易格局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极限制裁,涉及金融、能源、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旨在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这些制裁不仅范围广泛,而且力度空前,被称为"金融核弹"和"经济战"。作为回应,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资本管制、去美元化、经济转型等策略,以抵消制裁的影响并保障国内经济稳定。这场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已成为俄乌战争中的第二战场,其影响远远超出军事冲突本身,重塑全球金融与贸易格局。

制裁与反制裁作为国际政治中的强制性工具,在俄乌战争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复杂性。西方国家的极限制裁体现了它们对俄罗斯行为的强烈反应,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成政治目标;而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则显示了其应对压力的能力与韧性。这种互动不仅影响着战局走向,也对全球经济秩序能源安全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俄乌战争中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探讨其作用机制、效果及未来发展。通过系统梳理双方采取的措施、评估其实际影响、分析典型案例,揭示这场复杂博弈的本质与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制裁虽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压力,但未达西方预期效果,俄罗斯通过多方面的应对策略展现出较强的经济韧性。这场斗争凸显了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中的脆弱性韧性,也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西方对俄制裁体系的多维构建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极限制裁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史无前例。这些制裁措施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体系,旨在从金融、能源、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对俄罗斯施加全方位压力,削弱其战争能力与经济基础。

(一)金融制裁:从SWIFT排除到资产冻结

金融制裁是西方对俄制裁体系的核心抓手,旨在切断俄罗斯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联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通信系统,连接200多个国家的1.1万多家金融机构,被排除在外意味着这些银行无法与境外金融机构进行跨境支付,实质上切断了俄罗斯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联系。这一措施被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称为"对普京战争机器的最大打击"。

此外,西方还实施了大规模资产冻结。根据欧盟数据,截至2025年初,西方已冻结约2800亿美元的俄罗斯海外资产,其中约2600亿在欧盟。这些资产包括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政府资产以及与普京关系密切的寡头资产。2025年7月,欧盟更是决定将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用于援助乌克兰,其中90%的直接用于军事援助。这种将俄罗斯自身资金转而用于对抗俄罗斯的做法,引发了莫斯科的强烈抗议。

另一重要金融制裁措施是针对俄罗斯原油出口的价格上限机制。2025年7月,欧盟与英国一同将俄罗斯海运原油价格上限从最初的每桶60美元降至47.6美元,旨在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英国外交部声明指出,此举将打击俄石油产业,拉低俄原油市场价值,重创俄"重要资金来源"。

表:西方对俄主要金融制裁措施及其影响

制裁类型

具体措施

实施时间

主要影响

SWIFT排除

将部分俄银行排除出SWIFT系统

2022年2月起

切断俄银行与全球金融系统联系,阻碍跨境支付

资产冻结

冻结俄央行及个人海外资产

2022年2月起

冻结约2800亿美元资产,限制俄外汇储备使用

融资限制

禁止对俄主权债投资,限制俄融资渠道

2022年2月起

使俄政府及企业难以在国际市场融资

价格上限

对俄石油设置价格上限并多次下调

2022年-2025年

压缩俄石油收入,从每桶60美元降至47.6美元

(二)能源制裁:针对"战争机器"的财政命脉

能源产业是俄罗斯的经济支柱,贡献了约40%的联邦预算收入。因此,能源制裁成为西方削弱俄罗斯"战争机器"的关键目标。欧盟针对俄罗斯的"影子舰队"实施了重点打击。在2025年5月通过的第17轮制裁中,欧盟对189艘相关船只实施制裁,禁止其停靠欧盟港口并停止相关海事服务,使受欧盟制裁的俄船只总数达到342艘。这些"影子舰队"船只被用于规避西方制裁,运输俄罗斯石油至全球市场。

欧盟还持续下调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从最初的每桶60美元降至2025年7月的47.6美元。这一机制旨在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同时保持全球市场供应稳定。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此轮制裁主要打击"俄罗斯战争机器的核心",包括银行业、能源业与军工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首次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印度的最大炼油厂实施制裁。这表明西方正试图堵截俄罗斯通过第三方国家规避制裁的途径,延伸制裁范围。同时,俄罗斯重要油气企业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一家石油运输公司也被纳入制裁名单。

(三)技术出口管制:削弱军事与工业能力

技术出口管制旨在削弱俄罗斯的军事能力与工业基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严格的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特别是芯片、通信设备、航空航天技术等具有军事用途的双重用途产品。美国通过技术出口管制、金融制裁以及组建技术遏制联盟,初步实现了对俄技术遏制的战略目标,削弱了俄罗斯扩大军事行动的能力。

在2025年5月通过的第17轮制裁方案中,欧盟收紧了对无人机生产及军事用途先进组件的出口管制,旨在瓦解俄罗斯供应链。这与欧盟此前通过限制西方技术获取以削弱普京战争机器的努力一脉相承。欧盟还针对75家与俄罗斯军工复合体相关的个人及企业实施制裁,包括越南、塞尔维亚、土耳其等第三国境内被指控协助逃避制裁的实体。

(四)个体制裁与运输限制

西方国家对与普京关系密切的寡头及高官实施了广泛制裁,冻结其海外资产并禁止入境。英国在2025年5月的制裁中,针对参与对乌克兰发动信息战的个人和机构实施制裁。几乎同时,欧盟理事会通过的第17轮对俄制裁措施也包括多个实体和个人面临资产冻结和禁止入境等制裁举措。

在运输领域,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航空禁令,禁止俄罗斯飞机进入欧盟领空,同时禁止向俄罗斯航空公司租赁和提供飞机及相关服务。这些措施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国际航空连通性。同时,欧盟对俄罗斯公路运输也实施了限制,限制了俄罗斯货运车辆进入欧盟境内。

三、俄罗斯反制措施的演进与实施

面对西方的极限制裁,俄罗斯并非被动应对,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反制措施。这些措施涵盖了金融、能源、经济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应对体系,旨在减轻制裁压力、保障经济稳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西方形成反向冲击。

(一)金融反制:从资本管制到去美元化

在金融领域,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制裁带来的冲击,核心目标是稳定卢布汇率保障金融体系流动性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

1.短期止血:资本管制稳住卢布汇率

面对制裁初期卢布兑美元汇率的急剧下跌,俄罗斯迅速实施了严格的资本管制。普京签署"战时经济令",修订了"关于确保俄罗斯联邦在货币监管领域和金融稳定的额外临时经济措施",并将现行措施延长至2025年底。俄罗斯央行随即拿出四大"杀手锏":

①外汇管控:禁止居民进行股份支付,非居民法人未经许可不得交易股份。

②交易限额:无论收款方所在何地,所有外汇交易单笔上限1500万卢布。

③强制结汇:出口商须将8%外汇收入兑换为卢布。

④提现限制:个人每月外币提现不得超过1万美元。

这套"组合拳"立竿见影,有效降低卢布贬值风险,限制外汇交易规模,进而稳住了国内金融市场。通过限制资本外流,确保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俄罗斯成功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

2.中期破局:去美元化重构金融版图

面对被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的困境,俄罗斯加快了去美元化进程,重构国际结算与资产配置机制。为减少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俄罗斯依托金砖国家合作框架,积极推动以本币进行双边贸易结算。截至2024年,俄与金砖国家间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达85%。俄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坦言:"我们正在改写全球金融规则。"

俄罗斯还积极推广自建的SPFS系统(金融信息传输系统),作为SWIFT的替代方案。虽然SPFS的全球覆盖面不及SWIFT,但已在一些与俄罗斯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中得到使用。同时,俄罗斯大幅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增加黄金、人民币等资产占比,减少对美元、欧元的依赖。

表:俄罗斯金融反制措施及效果

反制措施类型

具体内容

实施时间

效果评估

资本管制

外汇交易限制、强制结汇、提现限制

2022年2月起

短期内稳定了卢布汇率和金融市场

利率调整

大幅提高关键利率至20%后逐步下调

2022年3月起

控制通胀,吸引储蓄,防止资本外逃

去美元化

推动本币结算,增加非美元储备

2022年起持续

与金砖国家本币结算比例达85%

替代系统

推广SPFS系统,避开SWIFT

2014年起加速

建立独立支付渠道,降低对西方依赖

(二)能源重组:开辟新市场与构建"影子舰队"

能源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也是反制西方的重要武器。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重组能源出口格局。

1.开拓新市场,实现贸易转向

俄罗斯能源资产被迫重新转变经营方式,寻找新兴市场,深化与区域伙伴的贸易联系。截至2023年,俄罗斯对亚洲的煤炭出口相比2021年增长逾80%,其中中国在其铁矿石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21年的38%跃升至2024年的90%,成为主要买家。这种贸易方向的转变虽然因运输成本增加和价格折扣而减少了部分收入,但确保了能源出口的基本规模,避免了更严重的收入下滑。

2.构建"影子舰队",规避制裁限制

为应对西方对俄罗斯石油运输的制裁,俄罗斯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影子舰队",由老旧油轮组成,通过不透明的所有权结构和复杂的航运安排,继续将俄罗斯石油运往全球市场。这支舰队使得俄罗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避西方的制裁和价格上限政策。尽管欧盟随后对这支"影子舰队"实施了针对性制裁,但追踪和完全遏制这些活动仍面临巨大挑战。

3.推动能源出口结构转型

面对欧洲市场逐渐关闭的局面,俄罗斯加速了能源出口结构的转型,从主要出口原油转向增加石油产品液化天然气(LNG) 的出口。特别是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新的管道基础设施和LNG终端正在规划和建设中,旨在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能源出口体系。

(三)产业调整:进口替代与经济转型

制裁导致俄罗斯多个行业出口回报率下降,海外制裁倒逼俄罗斯完成史诗级产业重构。俄罗斯通过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策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1.短期应对:平行进口与生产调整

面对制裁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和技术封锁,俄罗斯采取了平行进口策略,通过第三方国家获取所需的西方产品。同时,俄罗斯放宽生产法规,实施出口禁运,推行"天然气卢布令"本币结算以及外资企业国有化等方式,缓解短期压力。

俄罗斯央行还甩出5000亿卢布"救市包",帮中小企业渡难关。投资转向国内,减少对外资依赖,2015年启动的进口替代战略显效,汽车、电子、能源等行业实现国产替代,食品加工、造船业不再靠西方供应链,国内市场成了经济"稳定器"。

2.长期谋变:经济转型开辟新赛道

为分散俄国内疲软的经济风险,俄罗斯加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向更加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转变。一方面,俄罗斯加大对农业工业等关键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国内产品自给率,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另一方面,俄罗斯积极发展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与投资关系,金砖国家扩员为俄罗斯开辟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俄科学院院士马斯洛夫评价:"制裁就像疫苗,激发了俄罗斯经济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体现在俄罗斯企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增强,国内产业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真正的进口替代,经济自主性有所提高。

四、制裁与反制裁的实际影响评估

西方极限制裁与俄罗斯的反制措施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场复杂的经济博弈。评估这些措施的实际影响,需要考虑其对各方产生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短期影响长期影响

(一)对俄罗斯经济的多维冲击

制裁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实质性压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1.经济指标下滑与结构性问题

制裁导致俄罗斯GDP增幅下降、卢布贬值、股市崩盘、通胀高企,并加剧债务危机。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俄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下降1.2%,虽远低于世界银行同年4月预测的11.2%,但仍显示经济出现衰退。

贸易、建筑、制造业等俄罗斯支柱产业相继陷入困境,最新数据显示43%的建筑企业已处于停工状态,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俄罗斯经济面临的不是暂时衰退,而是结构性危机。失去欧洲市场后,俄罗斯难以找到同等规模和支付能力的替代市场。即使转向亚洲,也需要漫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培育过程。

2.金融体系受创与被孤立

被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俄罗斯金融体系已成为一座孤岛。企业贷款审批周期延长、资金链断裂、投资枯竭——这些问题的叠加效应正在摧毁俄罗斯经济的造血功能。俄罗斯民众持续从银行提取现金的行为,反映出对卢布和银行体系的深度不信任。这种信心危机一旦形成,将比任何制裁都更具破坏力。

3.能源收入受损

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炼油设施的持续攻击,配合西方制裁,对俄罗斯能源收入造成沉重打击。欧盟不断下调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天然气过境协议的终止,都在持续挤压俄罗斯的能源盈利空间。2024年俄罗斯油气收入预计将下降20%,但这可能只是开始。随着欧洲能源转型加速和供应链重组,俄罗斯可能永久失去其最重要的能源市场。

(二)俄罗斯经济的韧性表现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俄罗斯经济却表现出出乎意料的韧性,并未如西方预期般迅速崩溃。

1.经济稳定性超预期

俄罗斯中央银行2025年初传出一个好消息:约半数因国际制裁而被冻结的公民及企业资产已成功解冻。这表明俄罗斯在应对资产冻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俄罗斯央行通过提高关键利率、临时资本管制、保民生救企业、推出"天然气卢布"、宣布"俄概股退市令"、在俄外资企业国有化、加速使用替代SWIFT的SPFS系统、推动自身产业结构转型等一揽子举措,予以回击。

2.贸易关系重组

俄罗斯积极拓展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国家的贸易关系,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例如,俄罗斯与中国在能源、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与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在金融领域,俄罗斯加快去美元化进程,推动本币结算,降低因美元结算体系制裁带来的风险。

3.内部市场强化

俄罗斯经济内循环动力显著增强。面对资产被大量冻结、企业资金链危机,俄罗斯通过进口替代战略,加大了对国内产业的扶持力度。汽车、电子、能源等行业实现国产替代,食品加工、造船业不再靠西方供应链,国内市场成了经济"稳定器"。

(三)对乌克兰的混合影响

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对乌克兰产生了复杂影响。一方面,西方制裁削弱了俄罗斯的战争能力,为乌克兰提供了更多抵抗空间。欧盟将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用于援助乌克兰,其中90%的资产收益直接用于军事援助,增强了乌克兰的防御能力。

另一方面,乌克兰也承受着战争的巨大破坏和人道主义危机。经济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大量难民流离失所。虽然西方提供了大量经济与军事援助,但仍难以完全弥补战争造成的损失。

(四)对欧洲及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

制裁与反制裁措施不仅影响直接当事方,还对欧洲及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连锁反应

1.欧洲的经济代价

欧洲国家因对俄制裁付出了显著经济代价。能源价格飙升和通货膨胀给欧盟国家带来巨大压力。大量难民涌入给欧洲国家带来社会与财政压力。欧洲企业因失去俄罗斯市场而遭受损失,特别是在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

欧洲市场曾经占据俄罗斯外贸总额的45%,如今这一比例已微乎其微。这种迅速的脱钩虽然体现了欧洲减少对俄依赖的决心,但也导致了经济调整的成本。特别是在能源领域,欧洲不得不寻找替代供应商,支付更高的能源价格,影响了其产业竞争力。

2.全球经济的分化与重构

制裁与反制裁加速了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一方面,美国通过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LNG)获得了巨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俄罗斯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与印度、土耳其等国的贸易也有所增加。

全球去美元化加速,美西方冻结资产砸了自己的信用招牌,发展中国家开始警惕"美元陷阱"。俄罗斯趁机推SPFS支付系统、"天然气卢布",绕开SWIFT。全球金融体系走向"碎片化",卢布和人民币迎来上位机会——越来越多国家用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依赖。

表:制裁与反制裁措施对各主要方的影响评估

受影响方

经济影响

政治影响

长期影响

俄罗斯

经济衰退、金融孤立、能源收入下降,但表现出较强韧性

国际地位受损,但与新兴国家关系加强

可能长期失去欧洲市场,加速向东转

乌克兰

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经济衰退,但获西方援助

国际地位提升,加入欧盟进程加速

战后重建面临巨大挑战,与俄关系长期紧张

欧盟

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企业损失市场

内部凝聚力面临考验,战略自主性增强

加速能源转型,减少对俄依赖

全球南方

获得廉价俄能源,但面临粮食危机风险

地缘政治地位提升,成为各方争取对象

在全球体系中获得更多议价能力

中国

获得廉价俄能源,扩大对俄出口

与俄关系加强,但与西方关系复杂化

在欧亚大陆影响力上升,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五、典型案例分析

俄乌战争中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涉及多个关键领域和典型案例,深入分析这些案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场复杂博弈的内在关系。

(一)能源博弈:北溪管道与影子舰队

能源领域是制裁与反制裁斗争的主战场,其中北溪管道和影子舰队的案例尤为典型。

1.北溪管道的战略价值与命运

北溪管道是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重要通道,也是俄罗斯与欧洲能源关系的象征。俄乌冲突爆发后,北溪管道成为双方能源博弈的焦点。2022年9月,北溪管道遭到破坏,进一步切断了俄罗斯与欧洲的天然气联系。在2025年7月通过的第18轮制裁中,欧盟明确将"北溪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纳入制裁范围,标志着这条管道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恢复运营。

北溪管道的命运象征着俄罗斯与欧洲能源关系的根本性转变。欧洲此前是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市场,占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出口的约80%。失去这一市场对俄罗斯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也迫使欧洲加速能源转型,寻找替代供应源。

2.影子舰队的应对策略

面对西方对俄罗斯石油运输的制裁,俄罗斯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影子舰队",由老旧油轮组成,通过不透明的所有权结构和复杂的航运安排,继续将俄罗斯石油运往全球市场。欧盟认为,俄罗斯通过"影子舰队"等方式规避制裁,导致以往制裁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2025年5月通过的第17轮制裁中,欧盟将打击"影子舰队"作为重点,对189艘相关船只实施制裁,禁止其停靠欧盟港口并停止相关海事服务。

影子舰队的案例体现了制裁与规避的猫鼠游戏。一方面,西方试图通过不断升级制裁封堵漏洞;另一方面,俄罗斯通过不断创新规避策略,保持能源出口通道。这种博弈很可能长期持续,双方都将付出相应代价。

(二)金融闪电战与俄罗斯的金融保卫战

金融领域的制裁与反制裁堪称一场现代金融战争,展现了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博弈。

1.SWIFT排除的冲击与应对

西方将俄罗斯部分银行排除出SWIFT系统的决定被视为"金融核弹",确实对俄罗斯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被排除在SWIFT之外使得这些银行无法进行跨境支付,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国际贸易。

然而,俄罗斯通过多方面的应对措施缓解了这一冲击。一方面,俄罗斯加速推广自建的SPFS系统(金融信息传输系统),作为SWIFT的替代方案。另一方面,俄罗斯积极推动本币结算,与贸易伙伴国建立替代性支付渠道。截至2024年,俄与金砖国家间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达85%。这表明俄罗斯在减少对西方金融基础设施依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资产冻结与反制

西方冻结俄罗斯约2800亿美元海外资产的举措是另一项极端金融措施。更有甚者,欧盟决定将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用于援助乌克兰,其中90%的直接用于军事援助。这种做法引发了关于国际法合法性的争议,也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了疑问。

作为回应,俄罗斯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普京签署"战时经济令",修订了"关于确保俄罗斯联邦在货币监管领域和金融稳定的额外临时经济措施",并将现行措施延长至2025年底。俄罗斯央行还实施了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限制资本外流。这些措施虽然对俄罗斯经济的开放性和吸引力造成了长期损害,但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稳定金融的作用。

(三)无人机战争与技术封锁

技术领域的制裁与反制体现了现代战争中科技力量的重要性。

1.乌克兰的无人机战略

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无人机袭击展示了不对称战争的新形式。近期针对俄罗斯石油基础设施的系列无人机袭击正在引发连锁反应。乌克兰军方持续数周的空袭行动已导致俄罗斯境内多处关键炼油设施瘫痪,造成该国约15%的燃料产能停摆。

这场精心策划的能源打击不仅触发了莫斯科方面紧急颁布的汽油出口禁令,更在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等主要城市引发加油站排队潮,将能源危机直接传导至普通民众生活。战略分析师指出,乌克兰安全部门借鉴了二战时期盟军的"经济绞杀"战术,通过系统性地破坏罗斯托夫州、鞑靼斯坦共和国等地的炼油枢纽,有效削弱了俄罗斯维持战争机器的经济基础。

2.技术封锁与突破

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严格的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特别是芯片、通信设备、航空航天技术等具有军事用途的双重用途产品。在2025年5月通过的第17轮制裁方案中,欧盟收紧了对无人机生产及军事用途先进组件的出口管制,旨在瓦解俄罗斯供应链。

面对技术封锁,俄罗斯通过平行进口本土替代第三方国家转口等多种方式获取所需技术。同时,俄罗斯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的进口替代。这种技术封锁与反制不仅影响军事领域,也对民用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制裁与反制裁斗争的启示与展望

俄乌战争中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已持续数年,评估其发展趋势、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理解未来国际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裁与反制裁斗争的特征与趋势

俄乌战争中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呈现出多个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很可能预示着未来国际博弈的发展方向。

1.制裁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与以往广泛、笼统的制裁不同,西方对俄制裁日益趋向智能化与精准化。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性增强,制裁更精准指向俄罗斯的军事、能源和金融等关键领域;二是动态调整,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制裁措施,如多次下调俄石油价格上限;三是延伸范围,制裁不仅针对俄罗斯本土,还延伸至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的第三国实体。

这种精准化制裁旨在最大化对俄压力,同时最小化对自身的影响。然而,精准制裁也面临着实施复杂、效果有限的挑战,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紧密互联的背景下,完全隔离某一经济体极为困难。

2.反制措施的灵活性与韧性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展现出灵活性韧性。一方面,俄罗斯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反制策略,从初期的应急措施到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展现出出乎意料的韧性,通过内部调整和外部多元化,抵销了部分制裁影响。

俄罗斯的反制策略不仅包括经济手段,还涵盖能源杠杆信息战等多种工具。这种全方位、多领域的反制使得制裁效果大打折扣,也凸显了在现代全球经济中,完全通过制裁迫使大国屈服面临的困难。

3.全球格局的多极化加速

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加速了全球格局多极化趋势。一方面,美国及其盟友通过协调制裁展现了西方仍主导国际秩序;另一方面,俄罗斯通过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西方压力,推动了国际力量的重组。

全球去美元化加速,美西方冻结资产砸了自己的信用招牌,发展中国家开始警惕"美元陷阱"。俄罗斯推行的本币结算和替代性支付系统虽未完全取代美元体系,但为全球金融体系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

(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基于当前形势,可以预见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将在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制裁的持续与升级

只要俄乌冲突持续,西方对俄制裁很可能将继续并可能进一步升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示:"对俄施压仍在继续,制裁将持续至俄乌冲突结束。"未来可能的升级方向包括:进一步降低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扩大对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的第三国实体的制裁;加强技术出口管制,特别是无人机组件等具有军事用途的产品。

2.俄罗斯的进一步调整与适应

面对持续制裁,俄罗斯将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西方依赖。可能的措施包括:深化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国家的经贸关系;加速进口替代,提高关键产业自给率;推动金融体系进一步与西方脱钩,加强与非西方金融系统的整合。

3.全球体系的碎片化风险

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可能导致全球体系碎片化,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圈。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圈,另一方面是新兴国家经济圈,中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与交流。这种碎片化不仅体现在贸易领域,还涉及金融、技术标准等多个方面,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三)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俄乌战争中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对中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特别是在防范和应对类似风险方面。

1.构建金融安全网

从俄罗斯资产冻结风波中警醒,中国该如何构建金融与产业安全防线?在分散外汇储备、提升人民币国际结算地位、强化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等方面多招并举之下,需要立足长远的系统性布局,为应对外部制裁风险织就一张更坚韧的"安全网",才能为应对外部制裁风险与复杂国际形势夯实安全根基。

具体而言,中国可以:进一步多元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和存放地;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发展,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体系自主可控性;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合作,建立替代性金融网络。

2.增强产业链韧性

面对全球产业链体系重构、分化趋势,中国应进一步增强粮食和能源矿产等基础产业链维稳保供能力,始终把实体经济韧性作为产业链韧性的核心,推动产业链区域化合作与多元化布局,全面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确保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推动供应链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加强战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和控制力。

3.统筹安全与发展关系

俄罗斯的经验表明,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必须统筹安全与发展关系。一方面,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保持经济开放性和创新活力,避免因过度强调安全而导致发展停滞。

中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平衡开放与自主的关系,在保持开放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构建全方位安全体系;协调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以自身发展促进全球稳定。

七、结论

俄乌战争中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是一场历史性博弈,其规模、范围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这场斗争的措施、机制、效果及发展趋势,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西方对俄制裁是史上最全面、最严厉的极限制裁体系,涵盖金融、能源、技术、交通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措施旨在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迫使其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制裁确实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压力,导致其GDP下降、金融体系孤立、能源收入减少。然而,制裁效果并未完全达到西方预期,俄罗斯经济表现出较强韧性,通过一系列反制措施缓解了制裁冲击。

其次,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展现了应对能力与适应能力。通过资本管制、去美元化、经济转型等策略,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制裁影响,保障了经济稳定。同时,俄罗斯通过开拓新市场、构建替代性金融和贸易网络,减少了对西方体系的依赖。这种反制虽未完全抵销制裁影响,但确实提高了俄罗斯经济的抗压能力和自主性。

第三,制裁与反制裁斗争产生了广泛连锁反应,不仅影响直接当事方,还对欧洲及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能源价格飙升、通货膨胀加剧、供应链重组、金融体系碎片化,这些效应重塑着全球经济格局。同时,斗争也加速了全球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所提升。

第四,从长远看,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并随着局势变化而动态调整。西方可能进一步升级制裁,扩大范围和提高强度;俄罗斯则将继续深化结构调整和外部多元化,减少对西方依赖。这种博弈可能导致全球体系一定程度的分化,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圈,对全球治理和合作带来挑战。

最后,俄乌战争中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中国而言,需要构建金融与产业安全防线,增强产业链韧性,统筹安全与发展关系,为应对外部风险夯实安全根基。

制裁与反制裁作为国际政治中的强制工具,在俄乌战争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强度。这场斗争不仅影响着战局走向,也重塑着国际秩序。理解其内涵和影响,对于把握未来国际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斗争持续,其长期效应和深远影响还将进一步显现,值得持续关注与研究。


2025-9-29点击数/观注度 5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