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欧关系     
俄乌战争之俄罗斯(一) ——从苏联解体、北约东扩到吞并克里米亚

俄乌战争之俄罗斯(一):冲突缘起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课题组

编者按: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是一个转折点,它打破了冷战后欧洲领土现状不可改变的原则,也标志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进入全面对抗阶段。随后爆发的乌东部冲突和2022年的全面战争,都是这一逻辑的必然发展。全文12000余字,由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课题组原创出品。

摘要与提纲

《俄乌战争之俄罗斯(一):从苏联解体、北约东扩到吞并克里米亚》主要内容如下:

一、苏联解体与冷战后的地缘政治变革:介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战略困境和北约东扩的启动,使用表格对比北约扩张阶段。

二、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反弹:分析北约东扩的进程和俄罗斯的政策转变,使用表格列出俄罗斯的应对措施。

三、乌克兰作为地缘政治焦点的演变:阐述乌克兰在俄罗斯与西方博弈中的战略地位和内部政治分化。

四、克里米亚的战略意义与2014年危机:使用表格介绍克里米亚的历史归属,分析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和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五、吞并克里米亚的战略影响与后续发展:评估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战略收益和代价,以及各方反应和后续影响。

俄乌战争之俄罗斯(一)

——从苏联解体、北约东扩到吞并克里米亚

李桂松

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一、苏联解体与冷战后的地缘政治变革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当晚,克里姆林宫上方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取代它的是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一个超级大国的正式解体,也为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画上了句号。苏联解体导致15个加盟共和国获得独立地位,其中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的继承国,虽然领土面积仍居世界首位,但其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俄罗斯西部边界线大幅东移,失去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良港和黑海沿岸的重要战略基地,地缘政治空间急剧缩小。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战略打击是多维度的。首先,俄罗斯失去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人口减少近一半。西部边界退回至17世纪的状态,原本在内陆的基辅、明斯克等战略要地变成了外国领土。更严重的是,俄罗斯失去了众多出海口和不冻港,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突然成为乌克兰的领土。波罗的海沿岸仅剩下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两个出海口,且后者与俄罗斯本土完全隔离,成为一块飞地。这种地缘政治环境的突变使得俄罗斯的战略防御空间被极大压缩,安全感骤然下降。

与此同时,东欧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华约组织解散后,中东欧国家纷纷寻求脱离俄罗斯的影响范围,转向西方阵营。这些国家历史上大多对俄罗斯存有戒心,担心俄罗斯有朝一日会重新扩张。正如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所言:"俄罗斯无论强大还是软弱,都会对周边国家构成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家将加入北约和欧盟视为国家安全的最佳保障。这一趋势为后续北约东扩创造了条件。

面对这一历史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新规划欧洲安全架构。原本在冷战结束初期,西方领导人曾向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传递过"北约不会向东扩张一英寸"的口头保证(尽管这一承诺未形成书面文件)。然而,随着苏联解体,美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美国战略家认为,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将中东欧国家纳入西方体系,防止俄罗斯未来重新控制这一地区。于是,北约东扩计划被提上日程,这成为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演变的最重要导火线索之一。

在叶利钦执政初期(1991-1999),俄罗斯国力衰弱,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不得不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俄罗斯领导层曾天真地认为,随着共产主义威胁的消失,俄罗斯与西方将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然而,俄罗斯很快发现,西方并未将其视为平等伙伴,而是试图进一步削弱其国际影响力。特别是1994年1月,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北约东扩计划,这引起俄罗斯的强烈不满和担忧。

表:北约东扩主要阶段

扩张批次

时间

新加入国家

对俄罗斯的影响

第一轮东扩

1999

捷克、匈牙利、波兰

北约首次接纳前华约国家

第二轮东扩

2004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7国

北约直抵俄罗斯西北边界,波罗的海三国加入

第三轮东扩

2008年后

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等

进一步吸纳巴尔干国家

俄罗斯在1997年与北约签署了《基本文件》,试图建立某种特殊关系,但此举无法阻止北约东扩的步伐。1999年,北约正式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为首批前华约成员国,这标志着北约东扩进程的实质性启动。更让俄罗斯感到羞辱的是,同年北约不顾俄罗斯反对,对南联盟发动了78天的空袭。这一行动导致俄罗斯与北约关系跌至冰点,也使俄罗斯认识到,在北约战略中,俄罗斯的地位不是伙伴而是防范对象。

普京在2000年上台后,最初也曾试图改善与西方关系。"9·11"事件后,普京第一时间致电布什表示支持,同意美国使用中亚运输通道,并默许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然而,这些让步并未换来西方对俄罗斯安全关切的同等尊重。相反,2004年北约实现了第二轮也是最具威胁性的东扩,一次性接纳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7个新成员国。此举使北约边界直接与俄罗斯接壤,加里宁格勒被北约领土包围,俄罗斯西北部战略要地完全暴露在北约面前。

北约不断东扩的同时,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集体防御组织,逐渐演变为可进行域外干预的军事政治组织。俄罗斯学者认为,这种转变表明北约正在寻求新的存在理由,而俄罗斯则被塑造为"假想敌"。正如全球知名国际关系学者米尔斯海默所指出的:"美国及其欧洲盟友才是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危机根源是北约东扩,欧盟东扩、西方支持乌克兰亲民主运动也是关键因素,而俄罗斯领导人一向坚决反对北约东扩。"

二、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反弹

北约东扩计划自提出之日起,便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争议点。从1990年代至21世纪初,北约先后进行了五轮扩张,将成员国从最初的12个增加至30个,范围持续逼近俄罗斯边界。这一进程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俄罗斯的战略思维和行为模式。

北约东扩的进程与逻辑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巩固冷战后单极体系的战略意图。美国战略家认为,俄罗斯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核武库和巨大潜力的国家,迟早会试图恢复其影响力范围。因此,必须趁俄罗斯虚弱之时,尽可能将西方防线向东推进,从而永久削弱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所言:"中东欧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安全安排。"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北约东扩呈不可逆转之势。

1999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峰会正式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声称每个欧洲民主国家都有权申请加入北约。这等于向所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发出了邀请,直接触动了俄罗斯的神经。更令俄罗斯不安的是,2008年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虽然未给予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成员国行动计划"资格,但明确宣布"这些国家未来将成为北约成员国"。这一声明打破了俄罗斯的心理底线,因为乌克兰在俄罗斯战略思维中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与俄罗斯有"历史统一性"的国家。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认知与反应经历了一个从妥协到强硬的过程。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国力衰弱,对北约首批东扩只能采取口头抗议和象征性反对。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俄罗斯派出空降兵抢先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显示了外交上的强硬姿态,但这一行动更多是象征性的,无法改变整体战略弱势。

普京上任后,随着国际油价上涨和俄罗斯经济复苏,俄罗斯开始采取更加系统性的应对策略。2007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烈批评北约东扩和美国单边主义,标志着俄罗斯对西方政策的根本转变。普京指出:"北约东扩与联盟自身现代化或确保欧洲安全无关。相反,这是严重挑衅的行为,降低了彼此间的信任水平。"这一讲话被西方视为俄罗斯回归强硬路线的宣言,也预示着俄罗斯将采取实际行动反击北约东扩。

俄罗斯的反击策略是多管齐下的。首先,俄罗斯利用能源作为地缘政治武器,通过控制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施加影响力。2006年和2009年,俄罗斯两次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直接影响欧洲能源安全,展示了俄罗斯的威慑能力。其次,俄罗斯开始加强军事实力,推动军事现代化改革。在财政状况改善的基础上,俄罗斯大幅增加国防预算,重点发展战略核力量和精确制导武器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明确划出了自己的"红线":阻止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对俄罗斯而言,乌克兰不仅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也是俄罗斯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核心组成部分。普京曾多次强调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历史统一关系,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意味着西方对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直接侵犯。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为期五天的战争,就是对西方的一次明确警告。通过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俄罗斯向西方表明,它将使用武力阻止北约进一步东扩。

与此同时,欧盟的东扩进程也与北约东扩齐头并进,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不安全感。2008年5月,欧盟公布"东部伙伴"倡议,试图把乌克兰等国家整合进欧盟经济。俄罗斯领导人将此视为北约东扩的"经济版本",认为其最终目标同样是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俄罗斯担心,一旦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将不可避免地导向北约,完成西方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

俄罗斯的战略文化与传统深刻影响着其应对方式。纵观俄罗斯历史,可以发现其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尽管国土面积极其辽阔,战略纵深极大,但俄罗斯依然没有找到所谓的"安全感"。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俄罗斯表面上倡导"学习西方",然而内心却一直在思考如何保住自己。俄罗斯知道自己在地理上的脆弱,庞大的边境线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它外敌的威胁。历史上,外敌的入侵几乎是家常便饭,这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安全观:只有建立缓冲地带和控制周边地区,才能确保本土安全。

这种安全观与西方国际关系理念存在根本冲突。西方认为,主权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安全安排,集体安全不应以势力范围为前提。而俄罗斯则坚持,大国拥有特殊的利益区,周边小国的政策必须考虑大国的安全关切。正如普京在瓦尔代俱乐部的讲话中所说:"俄罗斯在其历史边界附近,即俄罗斯民族居住的地方,拥有合法利益。"这种观念差异使得俄罗斯与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难以达成妥协。

到2010年左右,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已陷入恶性循环。北约东扩导致俄罗斯的不安全感增强,促使俄罗斯采取更强硬的应对措施;而俄罗斯的强硬行为又被西方视为印证了其扩张本性,从而为北约进一步东扩提供了理由。这种安全困境最终在2013-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中全面爆发。

表: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应对措施(1999-2008)

时间

北约行动

俄罗斯反应

后续影响

1999

接纳波兰、捷克、匈牙利;科索沃战争

强烈抗议;象征性军事行动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首次严重恶化

2004

接纳波罗的海三国等7国

加强军演;能源武器化

俄罗斯开始系统性反制

2008

承诺最终接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

俄格战争;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

俄罗斯首次使用武力阻止北约东扩

三、乌克兰作为地缘政治焦点的演变

乌克兰位于东欧平原,地处欧洲与亚洲的交汇处,这一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的命运。乌克兰东部和东北部与俄罗斯相连,北面与白俄罗斯毗邻,西南和西面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接壤,南濒黑海和亚速海,隔海与土耳其相望。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乌克兰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核心枢纽,也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重要战略缓冲带。

乌克兰的战略地位对俄罗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历史来看,乌克兰是俄罗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基辅罗斯被公认为东斯拉夫文明的摇篮。从现实战略角度,乌克兰对俄罗斯具有多重意义:首先,乌克兰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陆上桥梁,也是俄罗斯西南方向的重要门户;其次,乌克兰濒临黑海,控制着俄罗斯黑海舰队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再者,乌克兰东部地区与俄罗斯接壤,缺乏天然屏障,一旦被敌对势力控制,将直接威胁俄罗斯核心区域的安全。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曾明确表示的,"乌克兰对欧洲的稳定至关重要"。美国兰德公司一份报告也指出,虽然乌克兰不是欧盟或北约的成员国,但是乌克兰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影响中欧未来力量对比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俄罗斯而言,乌克兰的政治走向直接关系到俄国在地中海和近东的战略利益。乌克兰作为欧亚大陆上独立国家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结构,并且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格局。乌克兰不仅对独联体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而且对欧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举足轻重,正如乌克兰前总统库奇马的判断,"乌克兰处在欧洲的地缘政治中心"。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地缘战略选择一直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摇摆。独立初期,乌克兰采取了"脱俄入欧"的政策导向,希望借此巩固独立地位,融入欧洲体系。1994年,乌克兰甚至加入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西方军事合作不断深化。然而,这一政策导致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紧张,特别是在黑海舰队分割和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

1990年代后期,乌克兰开始调整外交战略,试图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库奇马总统提出了"多元外交"政策,既寻求与欧洲合作,又保持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两国于1997年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俄罗斯黑海舰队得以租用塞瓦斯托波尔港至2017年。但平衡战略难以持久,因为乌克兰国内存在深刻的地域和民族分歧,西部地区主要讲乌克兰语,倾向于融入欧洲;而东部地区以俄语为主,更亲近俄罗斯。

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亲西方的尤先科上台,标志着乌克兰再次转向西方。尤先科政府将加入北约和欧盟作为首要外交目标,这引起俄罗斯的强烈不满。作为反制,俄罗斯开始利用能源武器和经济手段向乌克兰施压。2006年和2009年两次天然气争端导致欧洲供应中断,显示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强大影响力。

2010年,亲俄派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乌克兰政策再次调整。亚努科维奇宣布实行"不结盟"政策,暂停加入北约的计划,并与俄罗斯达成重要协议:将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的驻扎期限延长25年至2042年。作为回报,俄罗斯同意降低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这一时期的俄乌关系出现明显改善,但乌克兰社会的东西分裂并未解决,反而随着时间推移而加剧。

乌克兰内部存在的地域文化分化是其地缘政治困境的深层原因。乌克兰东西部在历史、语言、宗教和政治认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历史上曾属于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奥匈帝国,居民多信奉东正教或希腊天主教,主要讲乌克兰语,政治上亲欧洲;东部地区长期与俄罗斯融合,居民多讲俄语,信奉东正教,经济上与俄罗斯联系紧密,政治上亲俄。这种分化使得乌克兰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和外交战略,国内政治在不同亲西方和亲俄阵营间剧烈摇摆。

2013年底开始的乌克兰危机是这种分化的必然结果。当时,亚努科维奇政府在俄罗斯的压力下,突然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转而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这一决定引发西部民众强烈抗议,基辅独立广场爆发大规模示威活动。抗议者认为政府决定牺牲了乌克兰的主权和国家利益,是对欧洲选择的背叛。

2014年2月,局势急剧恶化,暴力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亚努科维奇被议会罢免,并逃离基辅。亲西方政治力量掌权,加快了与欧洲一体化的步伐。俄罗斯认为这是一场西方支持的政变,是对俄罗斯在乌合法利益的公然侵犯。普京在事后表示:"非法推翻乌克兰民选并且亲俄的总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事件成为克里米亚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悲剧在于,它处于两个强大力量集团之间的夹缝中,难以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正如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所指出的:"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的重要地带......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正因为如此,俄罗斯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乌克兰完全倒向西方。而西方则视乌克兰为民主与专制较量的前沿,支持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大国博弈使乌克兰陷入持续动荡,最终导致武装冲突和领土分裂。

从更深层次看,乌克兰危机反映了俄罗斯与西方在价值理念和世界秩序观上的冲突。俄罗斯坚持传统的主权观和势力范围论,认为大国对周边小国有特殊权利和责任。而西方则倡导主权平等和自由选择原则,否认大国拥有势力范围的特权。这种理念冲突使得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难以达成妥协,都认为自己的立场具有正当性。

四、克里米亚的战略意义与2014年危机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北部,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俄罗斯族占多数。这一地区对俄罗斯而言具有非凡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其归属问题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黑海战略和南部安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的爆发,是俄乌关系与俄西方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克里米亚的历史与战略地位可追溯到18世纪。1783年,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正式将克里米亚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此后两百多年间,克里米亚一直是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1954年,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300周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主导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行政规划调整在苏联体制下仅具象征意义,但随着苏联解体,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突然变得现实而敏感。

对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的战略价值首先体现在军事方面。俄罗斯拥有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但高纬度带来的出海口稀缺使得俄海军全天候作战能力大打折扣。唯有黑海舰队是俄海军中不怕冰冻围困的"全天候舰队",主要基地和舰队司令部就设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是俄罗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海舰队又同克里米亚密不可分。克里米亚历来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战略要塞,是俄罗斯确保南部安全的重要地区。部署在此的黑海舰队在战时可扼守地中海、封堵航道,对欧洲南翼形成包围态势,还可以以此为踏板南下印度洋,实现牵制美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战略目的。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这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造成重大打击。俄罗斯不仅失去了乌克兰这一欧洲前沿阵地上的第一梯队和强大的军队集团,也同时失去了黑海及黑海出海口,削弱了俄罗斯控制海洋的能力,导致俄罗斯本身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化,恶化了俄罗斯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极大限制了俄罗斯的战略防御空间。为了不丧失这一海上战略通道,俄罗斯围绕黑海舰队问题与乌克兰展开了积极的斡旋。经过双方激烈谈判,俄乌两国于1992年8月达成了在3年内对黑海舰队实行共管的雅尔塔协议,并商定俄罗斯必须以租赁港口的方式有偿使用乌克兰的黑海舰队基地和设施。

1997年,两国又签署了分割黑海舰队的协议,协议规定俄黑海舰队可租用塞瓦斯托波尔军港20年。2010年,在亲俄派亚努科维奇执掌乌克兰政权后,俄乌两国签署了延长俄黑海舰队在乌境内驻扎期限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俄黑海舰队基地的使用期限在2017年后延长25年,直到2042年。俄罗斯有了黑海出海口就可以缓解由于乌克兰独立给俄罗斯地缘政治带来的不利变化,有了对黑海出海口的控制权,可以在远离俄罗斯本土的乌克兰出海口形成一道安全防线,可以继续推行海洋战略,维护海洋大国地位。

然而,2014年初乌克兰政局的突变使俄罗斯在黑海的战略利益面临严重威胁。2月22日,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罢免后,乌克兰亲西方政权迅速转向,宣布加快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甚至重启加入北约的计划。对俄罗斯领导人普京而言,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一旦人口4700万、领土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位居第二的乌克兰加入北约,欧洲安全的边界线将前推到乌克兰东部,俄罗斯将彻底失去与西方的战略缓冲带。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克里米亚这个200多年历史的俄罗斯桥头堡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不容有失,守住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底线。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乌克兰政权的更迭。普京在事后透露,决定收回克里米亚的计划是在2月23日夜间做出的,即亚努科维奇被罢免的第二天。俄罗斯领导层认为,基辅发生的是一场西方支持的非法政变,极端民族主义力量掌握了政权,将对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居民构成威胁。普京强调:"俄罗斯领导人一向坚决反对北约东扩。对普京而言,非法推翻乌克兰民选并且亲俄的总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用夺取克里米亚作为回应,并致力于扰乱乌克兰局势,迫使其放弃加入西方的努力。"

俄罗斯的行动方案经过精心策划,体现了"混合战争"的特点。2014年2月27日,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后来被称为"小绿人"占领了克里米亚议会和政府大楼。这些装备精良但未佩戴标识的武装人员实际上是俄罗斯特种部队成员。他们迅速控制了克里米亚的战略要地,并封锁了乌克兰驻军的营地与此同时,俄罗斯黑海舰队也出动兵力,阻止乌克兰军队调动。

在控制局势后,克里米亚亲俄政治力量迅速行动。3月6日,克里米亚议会通过决议,宣布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克里米亚的地位问题。公投最初设定两个选项:一是扩大克里米亚自治权后留在乌克兰;二是加入俄罗斯联邦。后来选项被简化为一个问题:克里米亚是重新加入俄罗斯,还是恢复1992年宪法(实际上意味着独立)。

3月16日举行的公投结果显示,96.77%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投票率达到83.1%。尽管乌克兰政府和西方国家对公投的合法性提出强烈质疑,但俄罗斯方面仍依据这一结果,于3月18日正式签署了克里米亚入俄条约。普京在讲话中强调,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其加入俄罗斯是"纠正历史不公"。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策略体现了其新型混合战争的特点:一是使用未标明身份的军事人员"小绿人"制造既成事实,避免被直接指控为军事入侵;二是通过信息战和网络战配合实际行动,扰乱对手决策;三是利用当地亲俄势力建立合法性基础,以公投形式确认变更主权。这种策略使西方难以做出及时有效反应,也为俄罗斯后续在其他地区的行动提供了模板。

表:克里米亚危机的关键事件时间表(2014年)

时间

事件

主要影响

2月22日

亚努科维奇被罢免,乌克兰政权更迭

引发俄罗斯强烈反应

2月27日

"小绿人"占领克里米亚议会和政府大楼

实际控制克里米亚局势

3月6日

克里米亚议会宣布举行全民公投

为加入俄罗斯提供法律程序

3月16日

克里米亚公投通过加入俄罗斯决定

为主权变更创造"合法性"

3月18日

普京签署克里米亚入俄条约

完成法律上的兼并程序

五、吞并克里米亚的战略影响与后续发展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是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折点,这一行动不仅改变了黑海地区的战略平衡,也对国际秩序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普京在2014年3月18日的克里姆林宫讲话中,以充满历史感和民族情感的语调阐述了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的决定,将其描绘为"历史正义的回归""俄罗斯民族统一的恢复"。然而,这一单方面改变领土现状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俄罗斯的战略收益与代价

从战略层面看,俄罗斯通过控制克里米亚获得了多重战略收益首先,俄罗斯确保了黑海舰队的长期存在,巩固了其在黑海地区的军事优势。塞瓦斯托波尔港作为天然良港,可使俄罗斯海军全年无障碍通行,大大增强了俄罗斯在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投送能力。其次,克里米亚的控制使俄罗斯获得了黑海大陆架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权,增强了能源话语权。再者,俄罗斯借此向其他前苏联国家展示了其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对亲西方势力产生威慑效果。

然而,俄罗斯也为这一行动付出了沉重代价。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制裁,针对关键能源、金融和国防领域进行限制,导致俄罗斯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经济增长放缓。国际油价同期下跌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经济困难。政治上,俄罗斯被八国集团除名,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严重恶化。尽管俄罗斯试图通过"转向东方"战略缓解压力,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抵消西方制裁的影响。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俄罗斯的行为打破了冷战后欧洲和平改变领土现状的禁忌,促使周边国家增强对俄罗斯的警惕。正如米尔斯海默所指出:"普京的行为不难理解。历史表明,乌克兰对俄罗斯具有极大战略意义。即使换了别的领导人,俄罗斯也不会对乌克兰变局置之不理。美国可以不喜欢俄罗斯的立场,但应该理解这后面的逻辑。"然而,这种理解并不意味着接受,西方对俄罗斯的战略信任已降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

(二)各方反应与乌东部冲突的爆发

乌克兰政府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提出强烈抗议,称其为"武装侵略和领土并吞"。乌克兰代总统图尔奇诺夫签署命令,宣布启动军事改革,加强国防能力。同时,乌克兰临时政府加速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于2014年6月签署了欧盟联系国协定经济部分,进一步明确了向西方向。

西方国家的反应较为强烈但有所分化。美国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包括针对特定个人和企业的资产冻结、旅行禁令,以及针对金融、能源和国防行业的限制。然而,欧洲内部对制裁俄罗斯的态度并不一致,一些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国家主张采取更为谨慎的政策。北约则中止了与俄罗斯的实际合作,加强在东欧成员国的军事存在,但明确表示不会军事干预乌克兰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也爆发了武装冲突。2014年4月,亲俄武装分子占领了政府大楼,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乌克兰政府发动"反恐行动",试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但遭遇激烈抵抗。证据显示,俄罗斯为东部民间武装提供了军事装备和人员支持,虽始终否认直接参与。这场冲突导致上万人死亡,百万人流离失所,乌东部地区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

(三)《明斯克协议》与僵持局面

为化解乌东部冲突,国际社会展开了多轮斡旋。2014年9月,乌克兰、俄罗斯、欧安组织三方联络小组与乌东部武装代表在白俄罗斯明斯克达成停火协议(《明斯克议定书》),但该协议很快被破坏。2015年2月,各方再次达成《明斯克二号协议》,设定了更为详细的停火和政治解决方案路线图。

《明斯克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全面停火、重武器后撤、宪法改革确保东部地区特殊地位、恢复乌克兰对边界的控制等。然而,协议内容存在内在矛盾:乌克兰坚持必须先恢复边界控制,再举行地方选举和赋予特殊地位;而俄罗斯则主张先政治改革,后恢复边界控制这一分歧导致协议难以全面落实,冲突转为低强度但持续不断的消耗战。

在2015-2021年间,乌东部冲突时紧时松,但基本维持在僵持状态。期间,诺曼底模式(法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举行多次会谈,试图打破僵局,但进展有限。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持续恶化,双方军事对峙加剧。北约加强在东欧的军事部署,俄罗斯则强化西部军区的武装力量,形成新一轮安全困境。

(四)长期影响与走向全面冲突

克里米亚事件和乌东部冲突对乌克兰国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乌克兰民众的反俄情绪显著上升,民族认同感加强,亲西方外交政策成为主流共识。2019年,演员泽连斯基以高票当选总统,反映了民众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然而,乌克兰政府在改革和反腐方面进展缓慢,国家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对俄罗斯而言,吞并克里米亚在国内获得了较高支持率,普京的民意支持度一度达到历史高点。但与此同时,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恶化也意味着其外交空间受到压缩,不得不更加依赖自身力量和与中国等国的合作。俄罗斯学界关于"转向东方"的讨论增多,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困难。

2019年,乌克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写入加入北约和欧盟的战略方针,这进一步触动了俄罗斯的神经。2021年,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加大对乌克兰军事援助。俄罗斯则再次强调其安全红线,要求北约停止东扩并撤出在东欧的军事部署。

2021年底,俄罗斯向美北约提交了安全保障建议草案,要求在法律上保证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不得加入北约。在未获得积极回应后,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发动了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冲突全面升级为战争。这一行动标志着1997年以来欧洲相对和平状态的终结,也印证了克里米亚危机只是俄乌矛盾全面爆发的序幕。

回顾从苏联解体到克里米亚危机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逻辑链:冷战后欧洲安全架构的缺陷导致俄罗斯安全感缺失;北约东扩加剧了俄罗斯的战略焦虑;乌克兰内部政治分化成为大国博弈的突破口;克里米亚事件则成为全面冲突的导火索。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反映了地缘政治竞争的残酷逻辑,也揭示了国际秩序转型期的深层矛盾。理解这一历史脉络,对于把握俄乌战争的本质和未来走向具有关键意义。

结语:历史十字路口的反思

从苏联解体到克里米亚被吞并的二十多年间,国际社会见证了一个历史性悲剧的缓慢展开。这一进程不仅关乎乌克兰的命运,也反映了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深层次矛盾。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越发强硬的行动,源于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与安全观念,也反映了国际政治中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领导层始终认为西方利用了俄罗斯的虚弱,不断侵蚀其传统利益范围。而西方则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否认俄罗斯拥有势力范围的特权。这种认知差异使得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难以找到共同点。正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言:"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就像两个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话,每个人都认为对方理解了自己的意思,但实际上交流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于冷战后欧洲安全架构的内在缺陷。华约解散后,北约非但没有相应收缩,反而不断东扩,这被俄罗斯视为战略挑衅。尽管在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曾尝试与西方建立伙伴关系,但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事件使俄罗斯认识到,西方并未将其视为平等伙伴。这种不信任感随着时间推移而加深,最终导致俄罗斯采取单边行动捍卫其利益。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是一个转折点,它打破了冷战后欧洲领土现状不可改变的原则,也标志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进入全面对抗阶段。随后爆发的乌东部冲突和2022年的全面战争,都是这一逻辑的必然发展。事实证明,当大国之间的核心利益发生冲突时,国际法和国际机构往往难以有效约束强权政治行为。

乌克兰的悲剧在于,它处于地缘政治断层线上,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俄罗斯文化焦虑与安全焦虑的结合,最终推动其走向战争。而没有这两点,战争或许根本不会发生。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国际政治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也是观念和认同的冲突。要理解俄乌战争,必须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地缘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今天,俄乌战争仍在继续,其最终结果将重塑欧洲安全格局和国际秩序。但无论如何,这场冲突已经给世界带来了深刻启示:建立在单一主导力量基础上的国际秩序难以持久;忽视大国的合法安全关切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真正的和平必须建立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包容性的安全架构,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2025-9-27点击数/观注度 8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