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情报战:“蛛网行动”详情报告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情报组
编者按:"蛛网"行动作为现代军事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俄乌战争本身,将为未来多年内的军事战略、战术理论和国防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全文7500余字,由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情报组原创供稿。
摘要与提纲
关于《乌军情报战:“蛛网行动”详情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行动背景与战略意图:介绍乌克兰面临的战略困境和策划“蛛网行动”的动机,包括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威胁和乌克兰的创新作战理念。
二、精心策划与准备:详细分析乌军18个月的筹备过程,包括情报收集、目标锁定、无人机改装与测试、渗透与运输网络建立,使用表格对比关键目标基地。
三、战术创新与技术应用:阐述“蛛网行动”中的技术创新,包括无人机改装、AI目标识别、远程激活与控制机制,以及木马卡车的设计。
四、行动执行过程:分阶段描述行动实施过程,包括潜伏与待命、同步发动袭击、俄军反应与防御漏洞,使用表格总结俄军防御系统的不足。
五、战果评估与双方表态:对比乌俄双方对行动结果的不同说法,分析战略影响,介绍国际社会的反应。
六、战略影响与军事意义:分析行动对俄乌战场态势、俄罗斯战略航空兵和未来战争形态的影响。
七、对俄乌战局及和谈的影响:评估行动对战场平衡、谈判进程和外援获取的影响,展望未来冲突形态。
八、未来战争形态的启示:总结行动对未来无人作战、国防安全观念和军事技术创新的启示。
报告正文
乌军"蛛网行动"详情报告
现代军事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非对称作战案例
李桂松
2025年9月22日星期一
前言:一场震惊世界的远程精确打击
2025年6月1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发动了一场代号为"蛛网"(Web)的特别军事行动,对俄罗斯境内多个战略空军基地实施了突然袭击。这场行动以其跨越三个时区的惊人跨度、精心策划18个月的周密准备以及使用创新战术的出色执行,成为现代军事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非对称作战案例。乌方宣称成功击中41架俄军战机,包括A-50预警机、图-95、图-22M3和图-160战略轰炸机,据估计给俄军造成超过70亿美元的损失,显著削弱了俄罗斯战略航空兵的力量。
"蛛网"行动得名于其如同蜘蛛织网般悄无声息却又周密全面的准备过程,以及多方向同时发动攻击的作战模式。行动不仅体现了乌克兰在面对军事强国时表现出的战略创新和技术适应能力,也展示了现代战争中无人机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本文将深入分析"蛛网"行动的背景、策划过程、战术执行、战果评估以及对俄乌战局和未来战争形态的深远影响。
一、行动背景与战略意图
(一)乌克兰面临的战略困境
2023年底至2024年初,乌克兰战场形势逐渐向俄罗斯倾斜。俄空天军多次从远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出动图-95MS、图-22M3等型号的轰炸机,对乌克兰基辅市区周边、哈尔科夫等多个州的发电厂、变电站等能源设施以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指挥中心进行轰炸,使乌克兰遭受重创。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23年12月29日,俄空天军出动18架图-95MS、图-22M3等型号的轰炸机,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KH-101巡航导弹、KH-22反舰导弹等在内的超过160枚导弹,对乌克兰的关键基础设施和军事目标进行了大规模打击。这次袭击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发起的最大规模空袭,造成至少40名平民死亡,159人受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蛛网"行动开始被提出并筹划。
(二)战略意图与目标
乌克兰策划"蛛网"行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战略意图:
1.削弱俄罗斯战略打击能力: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是发射远程巡航导弹的主要平台,每天对乌克兰后方基础设施和前线阵地进行打击。削弱这一能力可直接减轻乌克兰面临的军事压力。
2.鼓舞士气与展示决心:在西方援助波动不定且前线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乌军需要一次成功的行动来提振军民士气,并向西方盟友展示乌克兰的作战能力和决心。
3.争取谈判筹码:行动发生在俄乌第二轮直接谈判开始前夕,乌方显然希望以战场优势换取谈判桌上的话语权。
4.创新作战模式:通过非对称作战方式,探索以低成本手段对敌方高价值目标实施有效打击的战术模式。
二、精心策划与准备:18个月的漫长筹备
"蛛网"行动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长达18个月周密策划和准备的结果。整个过程体现了乌克兰安全部门出色的情报收集、技术创新和组织执行能力。
(一)情报收集与目标锁定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首先启动了对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基地的情报搜集工作。通过卫星影像分析、俄军内部线人、开源情报以及北约部分非实时数据共享,乌方确认了俄方图-95MS、图-22M3、图-160等战略轰炸机的部署位置以及转场规律,最终锁定了五个俄罗斯境内的核心战略空军基地:
1.摩尔曼斯克州的奥列尼亚空军基地:距离俄乌前线约1800公里,是俄空天军第40混成航空团的驻地,战时作为轰炸机集结点。卫星图像显示,该基地有11架图-95MS轰炸机,40架图-22M3轰炸机、5架安-12运输机。
2.伊尔库茨克州的贝拉亚空军基地:距离前线约4600公里,是标准的后方基地,防备相对松懈。基地内有7架图-160、6架图-95MS、39架图-22M3轰炸机,30架米格-31战斗机、5架其他型号运输机。
3.梁赞州的佳吉列夫空军基地
4.伊万诺沃州的伊万诺沃空军基地
5.阿穆尔州的某个空军基地
表:乌克兰"蛛网"行动主要目标基地
基地名称 | 距离前线(公里) | 主要部署机型 | 数量(架) |
奥列尼亚空军基地 | 1800 | 图-95MS | 11 |
|
| 图-22M3 | 40 |
|
| 安-12 | 5 |
贝拉亚空军基地 | 4600 | 图-160 | 7 |
|
| 图-95MS | 6 |
|
| 图-22M3 | 39 |
|
| 米格-31 | 30 |
(二)无人机改装与测试
与普通FPV无人机不同,乌方对无人机进行了深度改装,机身包裹木质贴片,使雷达反射截面缩小至鸟类水平。导航系统更为先进,结合星链卫星定位与地形匹配技术,即使遭遇电子干扰,也能大致保持预定航线。
更具创新的是,乌方将无人机植入了AI识别系统,并装载了ArduPilot开源无人驾驶系统,这样即使无人机失去遥控信号,依旧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找到攻击位置。为了更好地识别目标轰炸机,乌方利用停放在波尔塔瓦轰炸机博物馆的轰炸机进行AI识别训练。
为了让无人机通过AI识别精准锁定图-95MS和图-22M3的薄弱位置,乌方分别在两款型号的机翼和油箱薄弱部位打上了标记,明确了撞击点。这些区域装甲薄弱甚至无装甲防护,攻击时易引发燃油殉爆,从而造成重大破坏。
在弹药方面,由于FPV无人机载弹量仅约1公斤(2.2磅),难以直接摧毁大型轰炸机。分析认为,乌方可能在战斗部使用了炸药与铝热剂的混合物。铝热剂虽然爆炸威力有限,但燃爆效果极强,可引燃轰炸机铝制机身,通过持续燃烧加剧机体损毁。
(三)渗透与运输网络的建立
2024年12月,乌克兰安全局的一支特工小组在车里雅宾斯克以35万卢布/年的价格租下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路28A的集装箱仓库。这个位置特意选在俄联邦安全局分部的隔壁,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安全的地方。特工小组的任务是等待即将到来的150架FPV无人机的分解零件。
这些无人机在乌克兰被拆解后,可能通过敖德萨港口走私过境进入俄罗斯,也有观点认为这些零件是经过波兰周转至白俄罗斯最终进入俄境内的。乌克兰将炸药、导航及制导系统等零部件化整为零运入俄罗斯境内,在租用的仓库内秘密组装。
三、战术创新与技术应用
"蛛网"行动展示了乌克兰在军事技术应用方面的惊人创新能力,其主要战术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特洛伊木马"概念
行动中最具创新性的的是将无人机隐藏于改装卡车的木质结构内,利用俄罗斯境内的普通卡车司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运输。这些卡车外观与普通货车无异,但顶部棚屋暗藏玄机——卡车顶部与棚屋间设有暗格,暗格分隔为多个格间,每个格间配备潜艇式垂直发射装置,可容纳一架可直接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卡车装载的便携式房屋内部装有加固结构和隐藏的无人机发射平台,还有充电站以及遥控屋顶的设计。为了避免无人机信号被发现,卡车顶部还铺设了屏蔽层,当远程发送的信号将无人机激活后,卡车顶部就会自动打开,无人机升空奔向目标。7
(二)AI目标识别与自主攻击
乌方对无人机进行了特殊改装,植入AI识别系统使其具备自主目标识别能力。即使失去遥控信号,无人机也能通过图像识别找到预定的攻击目标。这种"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攻击的成功率和突防能力。
无人机的末端制导采用"图片比对"技术,通过预存目标图像与实时画面AI匹配,一旦识别成功即锁定攻击。为了训练AI系统,乌方利用停放在波尔塔瓦轰炸机博物馆的轰炸机进行大量识别训练,使无人机能够精准识别俄军战略轰炸机的型号和关键薄弱点。
(三)远程激活与控制机制
无人机在待命期间保持无线电静默,避免被俄军电子侦测系统发现。一旦接到指令,通过"星链"卫星互联网系统获得激活命令,从卡车上自动起飞并按照预设程序对目标实施打击。
这种远程激活机制使乌方能够精确控制攻击时机,实现多地点、多目标的同步攻击,最大程度地提高突然性和打击效果,同时减少被发现和拦截的概率。
四、行动执行过程
(一)潜伏与待命阶段
在18个月的准备期间,乌克兰特工将组装好的无人机隐藏在改装卡车的木制结构内,这些卡车由不知情的俄罗斯司机驾驶,在目标空军基地周边地区正常行驶和停靠,完全不引人注意。
由于俄罗斯地广人稀,卡车在路边停放,尤其是在距空军基地数公里的偏远区域,通常不会引发警觉。这种隐蔽方式成功地规避了俄军的常规巡逻和安全检查。
(二)同步发动袭击
2025年6月1日下午,乌方认为时机成熟,通过远程指令同时激活了多个地点的无人机群。在摩尔曼斯克州奥列尼亚基地以西约6公里的一处加油站旁边,一辆集装箱卡车顶部自动打开,数十架FPV无人机从暗格中飞出,在连接上本土网络后,按照GPS坐标飞向空军基地。
很快,机场内就响起了爆炸声和枪声,并冒起了浓烟。根据无人机现场拍摄的画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基地南侧停机坪上,至少有4架图-95MS轰炸机和1架安-12运输机被无人机群击中,冒出浓烟和火光。机翼上为了防止无人机攻击堆放的轮胎防护清晰可见,其中1架图-95MS的爆炸场景还被近距离拍摄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基地东侧约1.5公里的俄军S-400防空导弹阵地,面对这种低小慢的无人机蜂群攻击束手无策,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与此同时,伊尔库茨克州的贝拉亚基地也遭到了相同的集装箱卡车无人机群偷袭。回传到乌克兰指挥部的视频显示,无人机从容地悬停在1架图-95MS的上方,慢慢靠近并实施攻击。
(三)俄军反应与防御漏洞
俄罗斯国防部在袭击发生后通报称,乌军使用FPV无人机对摩尔曼斯克州、伊尔库茨克州、伊万诺沃州、梁赞州和阿穆尔州的机场发动了恐怖袭击。俄方声称,位于伊万诺沃州、梁赞州和阿穆尔州的军用机场抵御了所有恐怖袭击,而在摩尔曼斯克州和伊尔库茨克州,由于FPV无人机从邻近机场地带发射,导致多件航空装备起火。
俄方表示,所有火情均已被扑灭,没有军事人员或文职人员伤亡,并声称若干名袭击参与者被逮捕。伊尔库茨克州乌斯季库特市政府在社交平台"电报"上发布消息称,执法机构正在通缉一名可能参与袭击的男子——季莫费耶夫•阿尔乔姆•瓦列里耶维奇,称他是顿涅茨克人,可能参与了无人机袭击。
表:"蛛网"行动中俄军防御系统的不足
防御漏洞类型 | 具体表现 | 导致后果 |
防空系统缺陷 | 对"低慢小"目标探测能力不足 | 无法有效拦截低空慢速小型无人机 |
安全保卫漏洞 | 关键设施周边缺乏充分监控和安全隔离带 | 无人机发射平台得以接近目标 |
情报收集失误 | 对境内抵抗组织渗透疏于防范 | 乌方得以在俄境内建立行动网络 |
装备保护不足 | 战略轰炸机露天停放且缺乏加固机堡保护 | 飞机易受攻击且损失扩大化 |
五、战果评估与双方表态
(一)乌克兰方面的宣称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局长瓦西里•马柳克称,在"蛛网"行动中同时袭击了俄罗斯后方部署战机的四个军用机场,共有41架俄军战机被击中,其中包括A-50、图-95、图-22M3和图-160战机。他表示,此次行动摧毁了俄罗斯34%的战略巡航导弹运载机,据估计俄军损失超过70亿美元。
乌克兰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下属的反虚假信息中心负责人科瓦连科稍早前在社交平台上称,至少有13架俄军战机被完全摧毁,但他未透露被摧毁战机的具体型号。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乌克兰动用了117架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军事设施,使俄罗斯遭受"重大损失"。他强调:"准备工作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计划、组织和每一个细节都得到完美的执行。我可以自信地说,这绝对是一次独特的行动。"
(二)俄罗斯方面的回应
俄罗斯方面对乌方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俄罗斯"与假新闻作战"网站发布文章称,通过分析乌克兰方面发布的视频可以确认,乌方所谓"已摧毁34%俄罗斯远程机队"的说法纯属谎言,乌方的行动应该被称为"谎言蛛网"。
俄方分析认为,乌方实际上仅仅可能摧毁了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及一架安-12运输机。其余受损飞机在维修后均可恢复作战能力,乌方宣称的战果并不符合实际。
俄罗斯国防部6月1日晚称乌军袭击造成数架战机起火,但没有说明具体损失情况。俄媒RT记者格里莎表示,袭击已被认定为针对俄罗斯军事基础设施的"恐怖主义行为",俄军事检察机关已启动调查。
(三)第三方评估与分析
西方军事分析家认为,真相可能介于双方说法之间。卫星图像分析显示,至少有多架战略轰炸机遭受了严重损坏,完全修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昂贵的成本。
无论具体数字如何,"蛛网"行动确实对俄罗斯战略航空兵造成了显著打击,至少暂时削弱了俄军对乌克兰后方实施大规模导弹袭击的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行动发生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实施了大规模的报复性打击。
六、战略影响与军事意义
(一)对俄乌战场态势的影响
"蛛网"行动对俄乌战场态势产生了多重影响:
1.削弱俄军远程打击能力: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是发射远程巡航导弹的主要平台,这些飞机的损失直接减少了俄军对乌克兰纵深目标的打击频率和强度。
2.改变俄军部署模式:行动迫使俄军将战略轰炸机从相对靠前的基地进一步向后转移,增加了作战半径和难度,同时需要加强对关键军事设施的防护。
3.提升乌克兰士气:在战场形势不利于乌克兰的情况下,此次成功行动提振了乌军士气,向西方盟友展示了乌克兰的作战能力和决心。
(二)对俄罗斯战略航空兵的长期影响
俄罗斯战略航空兵受到的损失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能力上的。图-95MS和图-22M3等战略轰炸机早已停产,短期难以补充。即使能够修复部分受损飞机,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昂贵的成本。
五角大楼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行动可能迫使俄军重新评估其战略轰炸机的部署逻辑与防护标准。俄罗斯可能需要投资建设更多加固机堡,增加基地防护力量,调整作战条令,这些都会增加战略航空兵的运营成本。
(三)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启示
"蛛网"行动展示了现代战争中几个重要的趋势:
1.无人作战平台的崛起:低成本无人机可以有效打击高价值军事目标,这种非对称作战模式将为弱势一方提供新的战略选择。
2.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AI目标识别和自主攻击技术使小型无人机具备精确打击能力,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
3.民用技术的军事化转化:利用商用组件和开源技术可以构建有效的军事装备,降低了技术门槛和成本。
七、对俄乌战局及和谈的影响
(一)战场平衡的变化
"蛛网"行动发生时,俄乌战场形势正逐渐向俄罗斯倾斜。2025年初特朗普暂停援乌之际,乌军弹药与武器供应不足,前线防御压力陡增。与此同时,俄军在顿巴斯、赫尔松、库尔斯克等多个月方向发动攻势,每月夺取土地超500平方公里。
在此背景下,"蛛网"行动成为乌方消耗俄军战略资源,维持战场相对平衡的选择。通过非常规手段,乌军在传统战力失衡状态下试图强行维持战略平衡。
(二)对谈判进程的影响
此次无人机袭击正值俄乌第二轮和谈前一天,为本就艰难重启的谈判进程蒙上阴影。6月2日,俄乌双方在谈判中虽就大规模交换战俘等达成技术性协议,但在核心议题上仍未有所突破。
袭击发生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称佩斯科夫发出警告:"此类挑衅行为不会没有回应"——暗示"不对称报复"已在酝酿中。乌克兰危机本就复杂难解,乌方选择在谈判之际发动突袭,意欲将战场优势转化为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却也使得未来谈判更加难以推进。此举损害了俄乌已经脆弱的战略互信,在缺乏外部有效斡旋的背景下,和谈前景更加黯淡。
(三)外援与支持的影响
"蛛网"行动向西方盟友展示了乌克兰的创新能力和战斗意志,有助于乌克兰争取更多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下,这次行动表明乌克兰仍然有能力有效使用援助武器对俄罗斯造成实质性损害。
一位未透露姓名的美国政府官员消息称,特朗普政府并未提前获悉乌克兰会在周末对俄罗斯发起大规模袭击行动。这种"不知情"可能使美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但同时也展示了乌克兰独立行动的能力。
(四)未来冲突形态的展望
专家认为,"蛛网"行动后,俄方在战场上将提升大规模远程打击的烈度,同时推进建立"安全缓冲区"。俄国防部6日通报,过去一周,俄军使用高精度武器和攻击型无人机对乌克兰发动6次集群打击,目标包括乌军工企业、军用机场、无人机储存和发射场、军火库和部队部署点等。
此外,俄军可能在对苏梅州和哈尔科夫州的攻击明显加快。专家认为,俄方将在苏梅州、哈尔科夫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发起新的作战行动以建立"安全缓冲区",冲突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八、结论:未来战争形态的启示
乌军"蛛网"行动以其创新性和有效性,为21世纪新型战争提供了多个重要启示:
(一)非对称作战的有效性
弱势一方通过创新战术和技術应用,可以有效对抗军事强国的传统优势。"蛛网"行动展示了一种新模式:通过长期策划、技术创新和精密执行,使用低成本手段对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这种非对称作战模式不仅适用于国家行为体,也可能被非国家行为体学习和模仿,对未来国际安全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二)技术民主化对战争的影响
商用现成技术(COTS)与开源技术的结合,大大降低了先进军事能力的门槛。乌克兰使用改装商用无人机、开源自动驾驶系统和民用通信网络(如星链),构建了一套有效的远程打击系统。
这种技术民主化趋势正在改变传统军事优势的基础,使更多行为体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相当程度的军事能力。
(三)国防安全观念的革新
"蛛网"行动暴露了传统国防安全观念的局限性。俄罗斯拥有先进防空系统和强大情报机构,却未能防止乌克兰在其境内纵深地区实施长时间准备和复杂作战行动。
这表明,现代国防安全需要更加注重全社会的安全防护,包括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反渗透和反恐等多个维度,传统的前线-后方界限已经变得模糊。
(四)军事创新的重要性
乌克兰在战火中不断进行军事创新,从海上无人机到远程无人机,从电子战到特种作战,展示了一种适应性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使乌克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俄罗斯的军事优势,延长抵抗时间。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这强调了一种灵活、适应性强、鼓励创新的军事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追求装备规模和技术参数。
"蛛网"行动作为现代军事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俄乌战争本身,将为未来多年内的军事战略、战术理论和国防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正如一位军事专家所说:"这不是战争的未来,而是未来战争的一部分。"